Minima_Rhythm II

出自宫崎骏与久石让中文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極簡旋律2
ミニマリズム2
Minima_Rhythm II

日版CD封面
藝術家 久石讓
製作人 久石讓
發行日期 2015年8月5日
時間長度 52:58
唱片公司 UNIVERSAL SIGMA

音樂大師久石讓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極簡旋律」睽違6年的新輯,以愈發堅實的現代樂音重生的室內樂作品集。受到錯覺大師費雪之作所啟發的創作「弦樂四重奏第1號《Escher》」、以兩架木巴琴所完成的「Shaking Anxiety and Dreamy Globe 」、完全以單音所構成的「Single Track Music 1」,以及為了迎接戰後70周年的日本所創作的樂曲「祈禱之歌」等感動收錄。


曲目列表

曲序 曲目 時長
1. 祈禱之歌 鋼琴版
祈りのうた for Piano (2015)
6:10
2. 震動焦慮與夢幻的地球
Shaking Anxiety and Dreamy Globe for 2 Marimbas (2012-2014)
7:12
3. 單軌樂
Single Track Music 1 for 4 Saxophones and Percussion (2014-2015)
5:51
4. 浪潮
WAVE
5:08
第一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No.1 (2014)
5. 遇見
I.Encounter
6:00
6. 波光粼粼的海
II.Phosphorescent Sea
7:38
7. 變形記
III.Metamorphosis
7:14
8. 另一個世界
IV.Other World
7:44
總時長:
52:58

專輯解說

宣傳文案


久石譲の真骨頂、ソリッドなサウンドで贈るミニマリズム・シリーズ第2弾。 “現代”(いま)を感じさせるアルバム、ついに登場。

音樂大師久石讓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極簡旋律」睽違6年的新輯,以愈發堅實的現代樂音重生的室內樂作品集。受到錯覺大師費雪之作所啟發的創作「弦樂四重奏第1號《Escher》」、以兩架木巴琴所完成的「Shaking Anxiety and Dreamy Globe 」、完全以單音所構成的「Single Track Music 1」,以及為了迎接戰後70周年的日本所創作的樂曲「祈禱之歌」等感動收錄。

久石讓《極簡旋律 2》簡介


從「極簡音樂」到「生命音樂」


 「即使在過分強調不和諧的當代音樂中,極簡音樂也保留了音調和節奏。當我創作專輯的動力越來越強烈時,我知道自己需要回歸本源,從極簡音樂開始,同時創作一些新的節奏結構。」久石讓在宣佈《極簡旋律》發行計劃時這樣說道(專輯於2009年發行,標題由「Minimal」和「Rhythm」兩個單詞拆組而成)。2015年的專輯《極簡旋律 2》是前作的續集。不用多說,久石讓在過去的六年中更加深入地研究音樂,也一直在朝着新的方向發展。讓我們更具體地了解一下這張專輯的新穎之處。  專輯的第一首作品是《祈禱之歌》,久石讓在開頭彈奏了六個簡單音符。「C-A」仿佛一個天使般的聲音在天堂呼喚,而「E-A-C-E」似乎是地球對此的回應(任何受過音樂訓練的聽眾都可以輕鬆地識別出他所使用的「A-C-E」小三重奏)。這樣的一組呼喚和回應不斷重複,並通過音程變化或添加音符進行一定的變形。同樣為鋼琴獨奏曲的《浪潮》,也把「A-C#-E」組成的和弦在重複中逐漸移位。這種「逐漸移位」的手法是極簡音樂的重要特徵。  有些聽眾可能會認為極簡音樂只是把相同模式的音樂片段進行重複,但《祈禱之歌》和《浪潮》並非如此。在這兩首作品中,久石讓着重於用儘可能少的素材,以逐漸變奏完成譜曲。這也是「極簡音樂」的定義。據我所知,久石讓從來沒有在嚴格限制素材的情況下進行過創作。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像《祈禱之歌》和《浪潮》這樣的作品,必須要在現場演奏才有意義,而不是單純使用音序器或節奏機器。只有在使用樂器彈奏這些曲子的時候,它極簡的、完美的流動才能被感知到。換種說法,這樣的音樂必須由有生命有律動的人類來演奏。在這張專輯中錄製的其他三首作品中也有這一特點。  作為作者,我想稱這種音樂為「Anima_Rhythm(生命音樂)」——anim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生命」或「靈魂」——由久石讓一直堅持的「Minima_Rhythm」進化而來。

從極簡音樂到後古典音樂(新古典音樂)


 這張專輯也彰顯了久石讓會繼續以當代作曲家和音樂會演奏家(不一定是演奏他自己的作品)的身份積極追求極簡音樂的精神。基礎的極簡音樂歷史知識有助於理解其重要性,接下來將介紹一些重點的部分。  如上所述,極簡音樂通常被定義為使用儘量少的素材進行譜曲的音樂。與此同時,極簡音樂通常指的是1960年代的四位美國極簡主義作曲家的音樂,這四位作曲家分別是 La Monte Young,Terry Riley,Steve Reich 和 Philip Glass(他們依然活躍在2015年的音樂界),他們的作品手法正是基於音樂片段的重複和移位。在1970年代初,我們會看到諸如 Arvo Pärt 和 Henryk Góreckiz這樣的作曲家,他們會根據蘇聯時期愛沙尼亞和波蘭的嚴謹作曲語言創作音樂。英國作曲家John Tavener 與 Pärt 和 Góreckiz 一起被稱為神聖極簡主義,因為他們創作的大量音樂都源於神學音樂。如果這七位作曲家是極簡主義音樂的第一代人物,那麼John Adams、Michael Nyman 和 Louis Andriessen 等作曲家則是第二代(他們通常被歸為後極簡主義)。  久石讓比第二代極簡主義作曲家要年輕一些,他從小受到美國極簡音樂(特別是Terry Riley)的影響。久石讓作為當代作曲家一直在創作極簡音樂,其作品包括1981年的《原點》和 1985年的《繪》(兩個作品的改編版都被收錄在《極簡旋律》中)。然而,在他為宮崎駿導演的影片《風之谷》(1984年)配樂取得成功之後,久石讓的職業生涯主要轉向了電影配樂工作。久石讓不再有餘力來創作以極簡音樂為基礎的當代音樂。  儘管下一代能和上述歐美作曲家媲美的極簡音樂作曲家要等到20世紀末期才出現,但在我們進入21世紀後,停滯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Max Richter,Nico Muhly,Gabriel Prokofiev 和 Bryce Dessner等新作曲家開始創作以極簡主義為基調的古典作品。這些作品吸引了iTunes/YouTube一代的聽眾。這些作曲家的音樂通常被分類為後古典音樂(如Max Richter 的作品)亦作新古典音樂。  幾乎所有這些後古典作曲家的共同特徵是,他們都受到極簡主義的影響,受過正統音樂學院完備的古典音樂教育,他們曾更多地涉獵流行音樂中搖滾和鐵克諾音樂風格,然後注意力才回到古典音樂(同時保留一定的流行感)。任何敏銳的聆聽者都會意識到,久石讓也具有以上所有特徵。在《風之谷》之後,久石讓離開當代音樂領域近25年。這看起來似乎很漫長,但是久石讓實際上比其他人更早開始走後古典主義的道路。除了被收錄到本專輯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和《震動焦慮與夢幻的地球》,在2014年開啟的久石讓「音樂未來」系列首場音樂會上,他還演奏和指揮過Arvo Part、Henryk Góreckiz和Nico Muhly的作品。這些音樂代表了久石讓從美國極簡音樂到神聖極簡音樂再到後古典主義音樂的進化歷程。仔細地聆聽這張專輯中的五首曲目,它們向您展示了久石讓從極簡主義到後古典主義的歷程,這種體驗就仿佛在行駛的火車上觀看窗外的風景。

生命中的節奏(生命)


 正如我在 2014 年專輯《吉卜力經典故事音樂故事輯》的簡介中所寫的那樣,久石讓的極簡音樂通常代表着「原始生命力的存在」。因為極簡音樂一定逃不開如何理解與「節奏」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我們將音樂視為時間的藝術,那麼「節奏」顯然是音樂的四個要素「節奏、旋律、和弦和音色」中最重要的。沒有節奏,一段音樂或一段時間就如同死亡一般沉寂。因此,節奏就是生命。音樂的極簡主義是作曲家和聽眾對音樂品質的認可,正如「極簡」一詞所明確表達的那樣。這不僅是久石讓音樂的起源,而且可以說是他音樂歷程的自然結果——強烈的生命力和生活的多樣性。  《第一弦樂四重奏》、《震動焦慮與夢幻的地球》和《單軌樂》使用不規則的音程,這與之前討論的《祈禱之歌》和《浪潮》不同。在這裏,久石讓的意圖並不是要在作曲和演奏上表現出多麼精湛的技巧。相反,他旨在通過簡單片段的變化和變形來進一步捕捉生活的多樣化活力。換句話說,久石讓之所以使用這些方法,是因為他意圖表明節奏的活力等同於生命的活力。說一個可能並不完全準確的比喻,就像是單個細胞不斷地繁殖和聚集,從而產生出形體和器官,並最終形成一個生物。如果說「生命的活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久石讓的音樂可以說正是表達了這一過程。  我很幸運有機會參與了《單軌樂》的錄製。當時我見證了四名薩克斯演奏家和一名打擊樂演奏家,他們共同在久石讓的音樂中奏出了生命的活力。單個音符會展開成二十四個音符的樂句,這些樂句又組成一個片段。此後,其中的特定音符仍然保留,用以組成律動。這律動有時帶有爵士風味,有時帶有琉球歌謠風味,有時甚至帶有搖滾風味。表演者可以快速找到各種不同風格的節奏,就像在單軌鐵路上運行的火車窗外可見的風景變化,他們用最佳的技術和能量生動地表達出這些音樂。除了充滿快樂,我們還能怎樣形容這樣的演出?  這是久石讓的「極簡音樂「進化成「生命音樂」的時刻,這也要歸功於樂手們高超的技術和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樂曲解說


《祈禱之歌》鋼琴曲


首次演出:2015年8月5日大阪市交響音樂廳 《久石讓和世界之夢交響樂團(W.D.O.) 2015》
 久石讓於2015年1月作曲《祈禱之歌》。許多聽眾可能也比其他人更早在三鷹市吉卜力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中聽到過這首歌。緩慢的節奏給人一種超越時空和世俗世界的感覺。「祈禱」的回聲因使用延長的踏板而變得更加純淨。久石讓本人將其描述為他的第一首基於神聖極簡主義的作品,它受到Arvo Part的深厚影響,尤其是運用鐘鳴作曲法擺脫和弦與調式的束縛,並重新定義三重和聲作為極簡音樂的基本元素。此處收錄的鋼琴獨奏版本有三個部分;(1)在第一段中用右手彈奏有高透明感的三重和聲,(2)中段充滿悲傷的和聲,以及(3)第一段中的概括片段加上左手的伴奏。  久石讓並未明確表示《祈禱之歌》是為誰而祈禱。但是,在他寫這首歌之前,也就是2014年的夏天,他一直在與世界之夢交響樂團合作。這可能會對作品產生間接影響,因為他一直想用某種音樂形式來講述東日本大地震的悲劇,而這也成為了2015年世界之夢交響樂的主題之一。

《震動焦慮與夢幻的地球》馬林巴琴重奏


首次演出:2014年9月29日東京市讀賣新聞大手町廳 《音樂未來第一篇》
 《震動焦慮與夢幻的地球》最初是為「Hakuju 結他音樂節」而創作的結他重奏(2012年8月19日在九久演奏廳首次表演)。作品的標題源自日語「恐懼和夢想的燈球搖搖欲墜」,該短語出現在Douglas Hofstadter 的名作《Godel,Escher,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中。Hofstadter 在其作品二十周年紀念版的序言中,引用了 Russel Edson的詩作《地面》中的這句話。久石讓喜歡這句話的日語翻譯,於是決定將日語回譯成新的英語短語「Shaking Anxiety and Dreamy Globe」。久石讓將這個新短語含義描述為生命的起源(正是「生命音樂」!)。這個版本的音色更加豐富,第一支馬林巴琴演奏鐘琴,第二支馬林巴琴演奏顫音,同時沿襲了原始音樂結構,運用重複的片段和不尋常的音程。細膩優雅的共鳴和顫音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樂曲悲傷的部分。

《單軌樂》薩克斯四重奏和打擊樂


首次演出:2015年9月24日至25日東京市讀賣新聞大手町廳 《音樂未來第二篇》
 這支管樂的原始版本是為濱松市的「樂隊復興」活動編寫的。久石讓把《單軌樂》描述為「一個單一的音符發展成一個音調行,二十四音符一起演奏」。將單個音符調整到更高或更低的音區,並將不同片段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這首歌簡單的結構。
 美國極簡主義作曲家,特別是Steve Reich,嘗試用巴赫複音技術疊加聲音,特別是用卡農來做移位和逐漸移位。但是在此作品中,久石讓並沒有依賴這些技術,而是嘗試了一個挑戰,即試圖用單個旋律,強調統一性來進行移位。更具體地說,他不是用多種聲音的「多音軌」,而是在統一的「單音軌」上持續創作。標題中包含的「單軌」就是這個意思。不同的樂段由音符重新在更高或更低的音區分配而構成,就好像你的影子倒映在寫字樓的玻璃上和河面上一般。  打擊樂手演奏電顫琴時,中段便開始了。這裏能聽到的類似和聲的共鳴只是前段延音的結果,而不是特意為之。隱喻地說,就如同火車的聲音穿過山谷,其喇叭聲從山頂迴蕩,產生了意外的和聲。  旋律隨着時間發展成不同的樂段,同樣營造出了不同的氛圍。該樂曲讓聽眾能隨音樂一起暢遊。從最基礎的旋律延伸出來的樂句有些像民謠、爵士樂甚至兒童歌曲。曲調變得非常熟悉,以至於你不知不覺地想唱它。只有像久石讓這樣有極高流行樂造詣的作曲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樂句。《單軌樂》就是這樣一個充分展現後古典主義的作品。

《浪潮》


首次演出:2009年8月15日川崎市美得理川崎交響樂廳 久石讓交響音樂會2009《極簡旋律巡迴音樂會》
 美國極簡主義音樂家(特別是Philip Glass)的成就之一是把以旋律為主、分解和弦為輔的關係扭轉過來,將重點放在分解和弦(琶音/阿爾貝蒂低音)上,推廣在分解和弦的基礎上發展旋律的方法。在這首樂曲中,大A和弦的分解和弦一次又一次重複,像標題《浪潮》一樣,如海浪般一波波拍打岸邊。就像每次拍打海岸的浪潮都不同,每次演奏時,分解和弦的色彩也都會變化。這些色彩變化的分解和弦產生了一種清晰的旋律,就好像一艘小船在波浪之間漂浮着。《浪潮》無疑可被稱為傑作,它代表了久石讓作為極簡主義作曲家和旋律創作者的更高維度。在三鷹市吉卜力美術館的展覽中,該作品首次作為音樂作品向公眾發佈。對這首歌尤為摯愛的久石讓把它保留至音樂會安可環節演出至今。這是《浪潮》第一次在專輯中發行。

《第一弦樂四重奏》


 久石讓從他為2012年在東京舉行的「Meet the Master of Light Vermeer Centrum」創作的題為《Vermeer & Escher》的室內樂中選擇了四個樂章,重新編排成了這個弦樂四重奏作品。從他的作曲生涯開始以來,久石讓一直對荷蘭畫家M.C.Escher的作品中的視覺欺騙與極簡音樂中的樂句位移的之間的類比表現出濃厚興趣。久石讓的《繪》在30年前就對這個類比作出了探索。在這部作品中,他僅用弦樂四重奏來進一步強調Escher藝術品獨特的幾何本質。啟發久石讓的Escher作品與這四個樂章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 《遇見》(1944) 《波光粼粼的海》(1933) 《變形記 I》(1937) 《變形記 II》(1940) 《變形記 III》(1967-1968) 《另一個世界》(1947) I.遇見:主題曲在這個作品中頗具幽默感地出現。 II.波光粼粼的海:弦樂的浪潮和夜晚的神秘音樂描繪出了磷光海的景色。 III.變形記:刺耳的音樂表達了移位的過程所造成的質變。 IV.另一個世界:最後的樂章用的是古樸的13/8拍子,其核心設定是不同八度音階的重複樂句。最初的版本是在樂曲結束以前,才慢慢出現一個完整樂句,但這張專輯收錄的弦樂四重奏版本先營造了一個新高潮,之後再重複一遍主題,最後與和弦融合在一起。
前島秀國(聲音和視覺藝術家)撰寫 2015年6月18日

版本信息

 日本 2015年8月5日 Minima_Rhythm II(CD) UNIVERSAL SIGMA℗&©2015 UNIVERSAL SIGMA, a division of UNIVERSAL MUSIC LLC Marketed & Distributed by UNIVERSAL MUSIC LLC, UMCK-1518, JAN:4988031109908, 2800日元+稅稅後價格3024日元(當年稅率0.08)
Booklet
 臺灣 2015年8月7日 極簡旋律 2(CD) UNIVERSAL SIGMA, 0661328, EAN:0600406613288
 日本 2018年4月25日 ミニマリズム 2 [完全生産限定盤][重量盤](2LP) UNIVERSAL SIGMA, UMJK-9081/2, JAN:4988031270387, 4800日元+稅稅後價格5184日元(當年稅率0.08), [1]
 中國大陸 2018年5月10日 极简旋律2(CD) UNIVERSAL SIGMA, GE1587C, EAN:9787799456256, [2]
 中國大陸 2020年11月17日 极简旋律2(2LP) UNIVERSAL SIGMA, EAN:97877998522415

製作信息

All Music Composed & Produced by Joe Hisaishi

<<M1>>
Piano: Joe Hisaishi

<<M2>>
Marimba / Glockenspiel: Momoko Kamiya
Marimba / Vibraphone: Mitsuyo Wada

<<M3>>
Soprano Saxophone: Kazuyuki Hayashida
Alto Saxophone: Wataru Sato
Tenor Saxophone: Yui Asami
Baritone Saxophone: Ryota Ogishima
Percussion: Mitsuyo Wada

<<M4>>
Piano: Joe Hisaishi

<<M5~8>>
Violin 1: Kaoru Kondo
Violin 2: Satoshi Morioka
Viola: Hironori Nakamura
Violoncello: Wataru Mukai